在跑馬拉松的時候,我們需要將心律維持在Zone2的範圍之內,也就是最大心率維持在70~80%的區間。
在這個區間當中,我們體感上可能會有點喘,但依然可以跟身邊的人聊天。同時在這區間,我們人體會啟動有氧系統,以我們的脂肪來當做能量來源,來供給長時間的消耗。
但不知道是不是人的天性,我們對於任何事情都有一種越快達成越好的傾象。在跑步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越跑越快,最後心率提升,超出了有氧區間。
當我們心率提升到一個階段,身體開始進入無氧系統的範疇。我們很快可以得到龐大的能量,但維持不久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很快就會因為能量耗盡而提前出局。
我們在這世界上看到許多偉大的事,都不會是一朝一夕憑空變出來的。羅馬沒辦法在一天之內造成、財富藉由複利累積也需要以年來計、文明科技的演化則需要一代一代的長年傳承。
換個角度來說,越偉大的事物,越需要時間的累積,來積累所需的能量,打好基礎。這樣才有足夠的底氣,去支撐龐大的架構,造成深遠的影響。
同理可證,當我們想要完成屬於自己的豐功偉業的時候,一定要有長期積累的觀念。因為在生活當中也一再驗證,沒有所謂的一步登天、立竿見影的奇蹟出現。有的只是長期耕耘,在關鍵時刻把所有的能量顯化出來而已。
但我們常常不自覺的用短期的預想來達成長期的目標。那結果就是在顯化的道路上,因為力竭而先行出局。
當我們無力前進的同時,看到自己的目標又如此遙遠,放棄的念頭很自然的被強化。但我們一定要有耐心,放慢進度的預期來降低衝突,同時安穩舒適的前進。不求快,但求長穩。快速蓋起來的高樓但地基不深,我們也無法住得心安。
最後,慢跑的動力來源來自於氧氣的參與,而生命的自我實踐的動力,來自於熱情。因為沒有熱情,我們無法長期投入在一件事情當中。如果放慢腳步卻依然難以持續一件事情,那或許就要評估,這是我們想做的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