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你喜歡做的事,儘管沒有生產力。
小時候的我們,都喜歡玩遊戲。在以前沒有電腦的年代,都是玩紅綠燈、閃電布丁之類的大地遊戲。而之後有了紅白機,才開始換成電子遊戲。
無論是大地遊戲還是電子遊戲,玩遊戲似乎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天性。在這過程中我們能夠放鬆充電,同時具有創造力。
不過在升學過程當中,師長會拿出玩物喪志的理由,禁止我們玩遊戲、以及任何消遣娛樂的事情。因為在他們的眼中,放鬆娛樂的時間拿來讀書,才不會浪費生命。
如果我們真的把原本應該放鬆消遣的時間,拿來投入在生產力當中,其實我們會發現,生產力其實並不如一開始的預期。
我們把兩個小時的娛樂省下來,把時間拿來做事,應該會得到兩個小時的生產力結果。但實際是,我們可能花半小時發呆,一小時有意無意地慢慢摸,最後半小時才做正經事。而還做得非常辛苦。
因為我們不是機器。
我們是人類,我們有內在滿足的需求,我們需要讓自己的身心靈平衡。當我們沒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進而得到好的充電,我們的生產力會降低到難以置信的地步。
或許這可以稱作心靈枯竭。
相反的,我們有時候在放鬆娛樂的過程,突然產生靈感與熱情。緊接著在做正事的時候,靈感大爆發,用極短的時間完成龐大的工作量。
因為我們透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而讓自己處於最有靈感的狀態當中。因此許多絕妙的靈感會源源不絕的湧現。
所以不要因為生產力的不足,而強迫自己犧牲掉自己想做的事。也不要因為事物未達自己的預期,而產生娛樂的罪惡。
因為這不是1+1這麼簡單的思維能處理的事情。我們要先讓內在感到滿足,才有能量去完成其他事。
真要說的話,讓自己感到快樂,其實才是生產力最充足的時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