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、做、有
我們在這個世界上,想要成就某些事物的事後,首先想到的是「有、做、是」的步驟。
我們要先有某種物品或技能,然後我們才能去做某些事,之後才能達成某種狀態。
想要去環遊世界,我們必須先有錢,有錢才能去買機票規劃行程,最後得到我們要的體驗。
但在《與神對話》這本經典的靈性書籍提到,在顯化過程當中,是反過來的。也就是「是、做、有」。
我們必須先「是」,先成為我們要成為的,然後在這種狀態下去做行動,最後我們才會得到我們想要的。
我們要先認為自己是個環遊世界的旅行家。而身為旅行家會做些什麼?可能會寫寫文章、了解各國文化、認識各國語言。可能我們沒有多餘的金錢投入這項活動,但無論如何,我們都會默默做好準備,累積能量。等到了合適的時機,宇宙會給與我們適當的機會,讓我們夢想成真。
從心理的角度來看,當我們的注意力放在某件事物上,我們會過濾掉不相干的事物,只會看見我們所關注的。
當一個人想要出國留學,並且認定自己就是出國留學生的時候,他理所當然會看見很多出國留學的機會,並且也會很自然的自主尋找有什麼方式,讓自己賺到足夠的金錢,進而達成這個體驗。
就算這個人一開始並未具備語文能力、生存能力,但他也會因為「國外留學生」這個身分認同,讓自己有所行動。
當然前提是這是他所想要的。他的行動會是充滿喜悅的。
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,如果關注在必須先擁有什麼,才可以做某些事情,那麽很容易就會因此關注到自己沒有的部分。這樣一來,我們的行動都是源自於匱乏,就不容易抱持著正向的頻率行動。
當我們已經先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,吸引力法則會為我們補上所有的機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