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邊給我們建議的人,很常用最後結果,來衡量一件事情該不該做。像是去一個地方旅遊,結果遺失金錢。或者開始學習一門技藝,但之後不了了之。又或者自己創業,然後經營失敗收攤。這些通常會被認為是失敗的決策與經驗,浪費時間。
但外在的人只能看到結果,沒有辦法體會當事者的當下體驗。旅遊看似遺失金錢,卻讓當事者得到深度經驗。雖然放棄了技藝的持續學習,但反而真切的體認到自己其實並不喜歡。營運失敗反而能體會到水有多深。
所有當事人的經驗,都是靈魂的體驗。我們在這現世各式各樣的嘗試,都讓我們的靈魂因為深度體會而飽滿。靈魂因為各種體驗,從量變達到質變。生命也因此變得深度。
有一名友人,維持了一段不被眾人看好的戀情之後分手。在戀愛過程中,大家都看得出來他越來越不快樂。而他的對象對待友人的方式,也讓身邊的人搖頭。就連當事人自己也深知這段感情是悲痛的。
「我還是喜歡他。」事過境遷的友人說:「而他真的給了我一直想要的關係。雖然過程十分痛苦,但我體會了這段對我來說十分痛快的戀愛經驗。」
別人可能認為這段經歷是失敗的,但換個角度對當事人來說,何嘗不是豐富的?
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
我們跟朋友閒話家常的時候,談論的內容通常不是自己達成了什麼豐功偉業,而是談論著過往生活當中,那些發生的各種趣事,以及蠢事。
或許我們自己其實並不那麼在意成敗,而體驗才是難能可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