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自己,你相信什麼?
身心靈中有句老話,信念決定經驗;意思是你相信什麼,你就會得到相關的經驗。
因為我們只會吸引我們所相信的事物到來。而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物,會被我們過濾掉,因此不會影響我們。
因此有意識的覺察,對於自己,究竟相信了什麼?那些我們加諸在自己身上的信念,會決定我們的命運。所以把對我們有害的信念轉化成對我們有利的信念,就能夠改變我們自己的命運。
我們仔細覺察看看,自己居住的地方,以及附近街道出現的人們。或許我們都對他們有一些熟悉感,但如果我們沒有認真跟他們交談過,會完全不知道對方的生活是什麼樣子。
因為我們不曾走進他們的世界,而我們的世界也沒有把他們包含其中。明明住在同一個區域,但卻沒有什麼交集。
這是因為我們的信念不包含彼此。我們還沒有相信自己跟他們能夠有所交集,所以自然而然創造出了彼此都是陌生人的實相。
我們這些信念都源自於原生家庭、童年生活。如果家庭教育我們不要隨便跟陌生人交談,那我們與他人交談的時候就會有道制約。如果童年生活與他人交流受挫,就會避免痛苦,能避則避。
這樣類似的經驗在我們的潛意識中發酵,自然而然就相信自己,是個不擅長與人交流的人。我們如此自我認定,又再度強化了這樣的信念。一旦我們接受了這樣的信念,也就不會努力接觸任何改變現狀的機會。這樣的心念就會越來越穩固,我們也會一直活在這樣的經驗當中。
所有的信念都會如此運作。覺得自己貧窮、能力不足、不夠聰明、長相不優、價值感低落如此等等,都是因為我們相信了支持這些觀點的信念,所以就像自證預言一樣,不斷的顯化支持這些觀點的情境出現。
所以根本的做法就是,轉化我們的信念。覺察不服務我們目標的負面信念,然後將它轉變成支持我們目標的信念。
假設有一名手作藝術家,向大眾販賣作品。當作品滯銷的時候,他的第一個念頭可能是,看來我是一個沒有能力沒有才華的人,大家都不喜歡我的作品。這樣的信念會讓他心灰意冷、不再自我精進。而且這只是他針對這種狀態片面解讀的版本,真相未必如此。
他需要的是,覺察到他一直用無意識的自我否定信念來看待自己。接著有意識的改變信念:「不管如何,我的作品價值非凡,只是還沒找到受眾。也或許還沒找到適當的展現形式來呈現作品。
如此一來,就算是自我修正的行為,也都是在正向的信念下運作。
覺察出我們對於現況發生的解釋,同時了解我們的信念為何。如果不符合我們的最高目的,那就想想達成那個目的的人,會相信些什麼?重新轉化信念,接著帶著信念延伸的行動前進。